牛奶争夺战
想象下一百年前的欧洲城镇,穿着背带裤的送奶工在明媚的清晨,伴着鸟叫,把两只装着牛奶的玻璃瓶放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等他转过身,一群有备而来的山雀会biu地将头戳进奶瓶……
欧洲蓝山雀和牛奶……图片来源:Steve Magennis
1949年,《英国鸟类》一篇关于山雀偷喝牛奶的文章充分暴露了人类如何被鸟类对手打败。这篇文章基于鸟类学家欣德(Hinder)与费雪(Fisher)基于数百份面向英国观鸟者、送奶员、订奶人等人的调查。
所有鸟类都不能消化牛奶,山雀也是这样。鸟类体内缺少分解乳糖的酶类。但是在老式牛奶上层漂浮的奶油几乎不含乳糖,这些脂肪对冬季缺少食物的鸟儿就很重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送奶员们还习惯于在清晨把开口的牛奶瓶放在各家门口,当时英国和欧洲地区的山雀都会抢在其他动物到来前,把脑袋飞冲进瓶口吃掉几厘米的奶油层。
为了守护牛奶,当时人们与山雀展开了数回合攻防。在最开始,人们只能在送牛奶车到来的瞬间奔至门口,而不甘示弱的山雀会在每天送牛奶的时刻准时在门口守候。到20世纪某个时刻,牛奶供应商开始用蜡纸板为奶瓶封口。这没有消停太久,1921年,英国南安普敦的山雀开始把板子一层层啄破、剥掉,直到盖子可以被它们的尖嘴刺穿。换成铝制封口盖后也没有好多久,到1930年,英格兰10个镇的山雀都学会了开金属瓶盖。要对付金属盖子,它们先在表面钻出个小洞,然后拽出里面的锡箔纸。山雀可能会把整个盖子拽出用一只爪抓着它飞走,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去啄盖子内侧的奶油。如果你能找到鸟类最爱的那棵树,你就能在那树下清理出一堆盖。
已经偷走不少奶油的蓝山雀。图片来源:pinterest
虽然也有在偷吃时不幸淹死在奶瓶里的山雀,但人类对手显然更居下风。在欣德与费雪关于山雀开瓶盖技巧与人类防御措施的调查里,人们愤愤不平地诉说山雀冲向奶瓶的速度有多快,一般在牛奶放在台阶几分钟之内——好像在等着一样!(也许鸟类就是在等,某个送奶员抱怨说有些山雀甚至不等他把牛奶送到门口,而是在他把牛奶瓶摆在住户台阶上的时候袭击他的送奶车!等到他回到车边,这些鸟又会飞向刚送达的牛奶瓶)最惨的一次,一群山雀在校长赶来前打开了学校300瓶牛奶中的57瓶。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向送奶员提供沉重的金属盖子、石块或者衣服来盖在送达的牛奶上。但是无一例外地,这些山雀都学会了移走障碍物。
在近几十年里,山雀似乎终于被喝牛奶的人类对手打败。首先,没有奶油层的脱脂匀质奶更受欢迎。一段时间里,山雀学会了通过区分老式牛奶瓶盖的颜色,选择围绕的目标。但是之后,其他材料代替了铝盖玻璃瓶,送奶员也消失了,超市受到青睐。今天,几乎没有人知道牛奶被鸟类偷喝后的愤怒之情了。
城里的鸟更聪明吗?
失去奶油层的城里山雀不会一直在冬天挨饿,城市食物充足——只要它们学会好好利用。
睥睨城市。图片来源:ZeroOne/Flickr
在利用资源前,城里鸟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生存哲学。在自然环境或者长久稳定的乡村环境中,害羞、保守、怕生往往意味着更加安全。但是城里资源富集,食物充足,人口众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害羞意味着生存空间受挤,太保守了资源利用不充分,怕生的话面对密集的人口、人造机器以及现代社会的噪音和灯光岂不是活不下去。因此,城里鸟需要演化出更积极的生存策略。它们要更加大胆、更接纳新事物、更会利用无法逃避同时也攥着大把资源的人类邻居才行。
我们已经看到欧洲山雀在牛奶争夺战中的大胆表现,它们相当擅长发掘资源和解决问题(移除纸壳盖、金属盖、瓶上覆盖物)。事实上,城里鸟不仅考虑把人类财产占为己有,还会利用人类解决老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东北大学学者仁平义明观察到的日本乌鸦(Corvus corone)就是这样。这种乌鸦是食腐动物,也吃水果、种子、昆虫等,尤其喜欢吃胡桃。但日本胡桃又小又硬,乌鸦不可能用嘴把壳撬开。它们用到一个方法,就是带着胡桃飞至10米高空往下扔,如此往复,直到砸开硬壳。问题是,飞上飞下很累,也不是每颗胡桃都能被砸开。仁平义明在1992年观察了仙台市乌鸦开胡桃的替代性方法——放在马路上让汽车压。在21个月中,他一共记录到43例。大部分记录的乌鸦会将一颗胡桃放在车辆即将经过的路段;超过四分之一的乌鸦会选择一个有信号灯的路口,这样它们就可以精准地把胡桃放在等灯的车轮下了;他也观察到了两只乌鸦把胡桃放在不太可能有车经过的路段,这可能是对同类的失败模仿。这些行为出现在仙台八个路段,仁平义明认为乌鸦利用汽车压胡桃经过了发明、学习、传播、改良,是系统性的有意行为。
正把胡桃移动到理想位置的乌鸦。图片来源:仁平义明
城里鸟比乡村鸟更大胆、更会解决问题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城里鸟是真的更聪明更会解决问题,还是我们缺乏对乡村鸟类的聪明做法的观察记录呢?
实验室环境对两组鸟类的测试表明,城里鸟可能真的更会解决问题。2016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者对巴巴多斯城市和乡间红腹灰雀(Loxigilla barbadensis)的研究发现,在实验室环境下,城里的鸟比来自乡村的鸟能更快地打开抽屉取食。2017年,亚利桑那大学研究表明,捕捉自城市和乡村的朱雀(Haemorhous mexicanus)在无人干扰的开盖取食测验中表现相仿,而城里鸟成功率略高;但是在有人干扰的情况下,乡村组就全军覆没了。这些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可能训练了鸟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适应了人类存在。
不管是人类的车轮,还是人类本身,似乎都无法阻止城里鸟的资源拓展。甚至在2016年,波兰动物学家发现有些城里鸟不仅不怕人类的奇怪发明,甚至会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在城市及周边乡间160个投喂点放置了一个鸟类从未见过的东西——一个约柠檬大小、鲜绿色的儿童玩具,顶部还有一撮毛。研究发现,在未放置玩具的情况下,城里和乡间在投喂点取食的大山雀数量相仿;在把玩具放上喂鸟器后,乡间来取食的鸟儿数量几乎减少一半,而城里来取食的大山雀竟然更多了。研究者认为,它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时刻准备好利用新资源的需要。
绿色玩具长这样。图片来源:Tryjanowski et al.
变聪明也要付出代价啊
这样看来,步步紧逼的城里鸟岂不是要逆天。几乎每年,都能看到鸟类从人们手里抢走三明治、冰激凌之类的新闻,留下一脸惊恐的路人。既然城里鸟手段如此利落,那么它们在城市里应该生活得十分惬意。但事实上,一些对城乡鸟类生存状况对比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城里鸟面临更大的压力。
的确,城市化为包括鸟类在内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投喂、安全的哺育箱、温暖的过冬环境等好处。但是这些动物也承受着种内和种间竞争,还有人类带来的光、噪声、饮食等污染,这些污染已被证明与炎症反应相关。
法国学者研究了巴黎鸽子羽毛中的重金属锌含量。而长期暴露在重金属的环境中将损害鸟类的生育能力。2009年,巴黎第六大学的理论生态学家马里昂·夏特兰( Marion Chatelain)和同事从巴黎街头抓了97只鸽子并圈养一年。饲养一年后,这些鸽子同部位羽毛中的平均锌含量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城市鸽子持续摄入重金属是个单一条件,我们无法确定城市环境整体对鸟类有何影响。不过,瑞典隆德大学一个城乡雏鸟交换研究的结果简直让见者落泪。
2013年,隆德大学四名生物系研究人员用瑞典南部的城市和乡间的大山雀(Parus major)雏鸟做了交换养育实验。15天后,他们取血测量了雏鸟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发现在城里长大的鸟(包括本身生在城里的半窝鸟和从乡间移入的半窝鸟)比它们在乡村长大的另外半窝兄弟姐妹染色体端粒短了10%以上。染色体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就像鞋带两头的塑料结一般维护着遗传物质结构稳定。对人类来说,年龄与压力——特别是幼年压力——都将造成端粒损耗,进而影响基因功能。对动物来说,染色体端粒长度同样与寿命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可能加速了大山雀的衰老,缩短了预期寿命,虽然具体因素和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环境对鸟做了什么:隆德大学实验中乡间长大的城里鸟(左)和城里长大的乡间鸟(右)。图片来源:P. Salmón
甚至城市最大的优势——更多的食物也不能让城里鸟活得更从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城市有更充足的食物,但是城里雄性歌雀(Melospiza melodia)却比乡间的同类更具攻击性,这可能是出于对领地和食物的珍视和守卫,他们并不确定这是一种进攻策略还是防御策略。
最后,也许可以说,城市生活确实让鸟类更加聪明,但更加聪明不等于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