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树爬不过猴子?原来都是屁股的错!

作者:惠佳明时间:2018-05-06点击数:

有没有比人更不擅长爬树的猴子?

不好意思,还真没有。别说猴子了,整个灵长类里都没有,连银背大猩猩都比我们强。虽然成年雄性银背大猩猩很少上树,但那不是攀爬能力的问题,主要是树不行。

 

金刚不爬树,只是没有合适它的树。图片来源:Wikipedia

身为一只灵长类动物,不擅长爬树也翻不过墙头,这确实有点对不起我们的古猿祖先。不过,人类学家们已经帮你把借口都想好了——现代人类之所以不长于攀爬,问题就出在适于直立行走的屁股上

攀爬:灵长类的祖传手艺

如果我们的灵长类亲戚能看懂动作武打片,它们一定会觉得无聊透顶——那些竹林之巅高手对决的场景,不过是丛林生活的日常而已。就亲身体会而言,我曾在内伶仃岛保护区调查过野生猕猴种群。在印象里,我所见的猴子从不会正经爬树——它们在树冠间穿梭,从来都是在飞行。有时,快得甚至连影子都捕捉不到,只有一片穿林打叶声。除了猴子,看似笨重的类人大猿也多善于攀爬。而即使是在开阔草原上生活的狒狒,只要有机会上树,也会立马没影。

可以说,卓越的攀爬能力是灵长类家族的祖传技术,而要修炼此般功夫,又需要怎样清奇的骨骼呢?

少年,我看你骨骼里藏了套杠杆

不妨回想一下,在你爬梯子的时候,身体哪些部位在用劲?除非你是臂力惊人的单杠满分少年,否则下肢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攀爬和直立行走时用到的下肢肌肉很相似,无非都是在收腿伸腿,只是幅度不同,且攀爬多增加了蹲起动作。这其中,大腿部分发挥关键作用的肌肉,分别是股四头肌肌群(大腿前侧的肌肉)和腘绳肌群(大腿后侧的肌肉)。这两组肌肉都是一端连在骨盆上,一端固定在膝关节上。

 

图中蓝色箭头所示的是股四头肌群,位于大腿正面。绿色箭头指示的是腘绳肌群,位于大腿后面。它们一端连在骨盆,一端固定在膝关节上,控制着下肢的行走与攀爬。图片来源:Pinimg.com

那么,在人类骚气地行走或者笨拙地攀登时,腿上这些零部件到底如何在工作?

就说爬梯子。 

最开始,大腿前侧的肌群紧张收缩,带动股骨(大腿骨)以髋关节(大腿根)为轴心向前上方转动,提溜起膝盖;

同时,大腿后侧的肌群收缩,弯曲膝盖,脚踩住梯子的上一级横杆。

接下来,小腿固定不动,以膝盖为轴心,大腿前侧的肌群重新拉直膝关节;

同时,以髋关节为轴心,大腿后侧的肌群(和臀部肌群一起)向后拉大腿,伸展髋关节,起身体,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攀爬动作[1]

灵长类亲戚和人类的解剖结构基本一致,它们下肢的肌肉骨骼也是这么运转的。

眼尖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这一套下肢的运动方式,本质上悄然借用了杠杆原理。杠杆是股骨本身,支点则是髋关节。杠杆的动力来源自肌肉对股骨下端(靠近膝盖的一边)的拉扯,要克服的阻力是身体的重力。只不过,这个杠杆并不是跷跷板那样支点在中间的杠杆,它更像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杠杆:扳手

股骨就好比扳手柄,髋关节就好比扳手转动的轴心,在腿部肌肉拉动扳手向上或者向下转动的过程中,人类或猴子大猿们就完成了迈步前进,或是在树林间攀援直上的动作。

显然,在大腿后侧肌群的拉动下伸展髋关节起身体是向上攀爬时重要的一环。而人类的爬树能力之所以在灵长类家族里不幸垫底,问题就出在这个由大腿后侧肌群、大腿骨和髋关节组成的扳手系统上[2]

上树还是上路?鱼和熊掌难兼得

我们复习一下初中物理知识:杠杆的力臂越长越省力,力臂要是足够长就可以弹飞地球(当然也要有支点)。对于大腿后侧肌群、大腿骨和髋关节组成的这套扳手系统而言,力是由肌肉提供的,力臂当然是杠杆支点到肌肉的最小直线距离。

线段B代表了大腿股骨,A的小圆圈则是旋转中心髋关节,Fm代表了大腿后侧肌群的用力方向。所以,Fm到髋关节A的直线距离r就是力臂的长度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因为大腿后侧肌群在髋关节上的那一端固定坐骨上,所以坐骨的大小和形态,决定了这套扳手系统的力臂长短。对非人灵长类来说,坐骨普遍朝向身体后方,在四足匍匐着地时,坐骨的长短也决定了力臂的长度。换句话说,坐骨越长,力臂就跟着越长,攀爬时下肢运动的过程也就越省力。有这么好的结构,自然演化的力量当然不会放过——从猴子到大猿,坐骨形态无一例外都比人类更长。因此,在攀援活动中,它们的肌肉运动更加高效,一口气上树不费劲。

图中可以看到猿猴的坐骨、走向,以及大腿后侧肌群的力臂长度(蓝色线段)。在四足着地的姿态中,坐骨与力臂的方向一致,坐骨越长,力臂也就越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但是你肯定会问,如此优秀的骨骼结构,人类为什么不要了?因为相比于爬树,人类更需要直立行走

如果让一只猩猩站直,你就会发现它的髋关节、坐骨和大腿后侧肌群的走向都几乎重合在了同一条直线上。换句话说,当一只猩猩站直的时候,大腿后侧肌群的力臂长度几乎归零!这意味着,肌肉提供的动力在这个姿势下就失效了。纽约市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测量了十余种灵长类的下肢结构,发现这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用猴子和大猿们的坐骨结构行走,不仅不省力,反而是步履维艰

再用我们的扳手模型理解一下:当猴子和大猿们试图站立行走,其实意味着施加在扳手柄(大腿股骨)上的力转变了方向——之前的力量方向与杠杆形成了交角,所以这个骨骼杠杆才会起作用,股骨才能转动。而现在,力量几乎是在沿着扳手把柄的长轴向前顶去。这种用力的劲只是在把股骨往正上方硬拽,而不能前后转动,当然是在做无用功。

在非人灵长类中,当身体接近直立姿态时,髋关节A,股骨B,以及大腿后侧肌群用力方向Fm相距越来越近,力臂r变得非常短小。如果身体继续后仰,它们会重合在一起,而力臂r几乎归零。图片来源:见参考文献[2]

所以说,如果人类的坐骨依旧又长又朝屁股下方,那么我们就不要期望潇洒的步态了。既然上树和上路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坐骨形态,那相比于非人灵长类,人类的坐骨又是怎么个创新的长法?怎么保证两足行走时也能昂首阔步呢?

研究人员在测量了地猿、南方古猿,以及现代人的坐骨形态后,找到了人类独特的坐骨变化趋势。地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数百万年前的祖先,其中地猿生存年代最早,南方古猿相对晚一些。在地猿化石中,坐骨的走向轻微转向背侧,既保证了爬树的能力,也可以凑合着近似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和现代人则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坐骨长度变短,也不再朝下,而是更极大地转朝向背侧。这样一来,大腿后侧肌群、坐骨、髋关节在直立状态下不再重合于同一条直线,很好地解决了灵长类直立行走时力臂归零Bug。然而,现代人的爬树技巧也因此大打折扣。向上攀爬时,腿抬得较高,大腿后侧肌肉的力臂变得很短小。这就好像用扳手时不正经握住把柄尾巴,非要捏着扳手头部使劲,这当然会费力不讨好了

从左向右依次为地猿、南方古猿、现代人的骨盆结构,下方红色条带指示的是坐骨的位置。可以看见,坐骨在进化过程中越来越朝向背侧。(图片来源:见参考文献)

所以说,有得就有失的人间真理在自然演化中也同样适用。用祖传的爬树技巧换自创的直立行走,这笔交易也算是明智之举。毕竟这让我们得以走下树梢,创建文明。

出野外就会知道,相比于爬树,猴子们更爱爬的是你的三脚架(摄影:中山大学伍乘风)

 

 

河北地质大学学生科技工作办公室主楼401 电话:  0311-87207092
河北地质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东裙楼116 电话:  0311-87207772 QQ:592309017